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老师

王绵之教授

王绵之(1923― ),男,江苏省南通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方剂学学术带头人。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方剂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首部方剂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创建方剂学科。在辨证(病)论治,中善于兼融西说,特别注重患者的社会性和寓防于治,曾治愈脑干肿瘤、小脑肿瘤、垂体瘤、格林巴利氏症、Ⅰ型糖尿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等疑难病证。先后应邀赴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及香港、台湾地区讲学和医疗。先后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校门诊部主任、中医基础部主任、校高职称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兼光明中药函授学校校长;曾任国家(85版)药典委员会中医组组长、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为全国政协六、七、八届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为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审定为全国500名带徒的著名中医药专家。 于2000年12月因“在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中成绩优秀”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奖状。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任继学

任继学(1926~),男,长春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日久学验俱丰,不仅有较深的中医理论造诣,临床上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先生在中医急症的抢救治疗与中医急诊学科体系的建立上,多有建树。在急症外感六淫病因上,重“邪毒”论,提出“既言邪,必有形”即是指有形质生命的致病因素,同时强调了“邪虽自外入,其无毒者不入”,倡“邪毒”论说。先生还突破性地提出脏器脏真病机学说,认为“器者是人体生生化化的场所,真者是保证人体生生化化的动力,只有器真相承,气化和调,才能保证机体生化不息”。急诊病证的病机突出体现了“脏器受损,脏真受伤”;强调急诊病证的气、血、精、神和升降出入病机。在急症治疗法则上,先生强调急救为先、系统综合、诊治并重,防治结合等原则与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三因制宜,脏腑特性法则,传变法则,表里法则,治未病等具体法则。同时系统归纳了宣透、清解、攻下、活血、醒神、吐洗、固脱、探病的中医急症新八法。结合目前中医临床急诊现状,高度概括了内治、针剂、针刺、雾化吸入、肛肠注药、手术、正骨、情志疗法等八大救治手段。并恰当地提出了急诊病证的调护要求,具体内容,调养理论与方法,预防措施,构建了完整的中医急诊学的理论体系。针对中医急诊临床实际,选取了103个常见急症的论治体系,其中心衰、肾衰、肺衰、薄厥、急风、血极、盘肠气痛、肠结等急症均是在国内确定的新的论治体系,扩展了近100首方剂,丰富了临床治疗内容。先生擅治厥心痛、肾风等疑难急症。在治疗厥心痛上,对厥心痛的起因、发病、治疗及预后做了系统的总结。辨证以心为本,肝、胆、脾、肾为病之标,认为厥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血脉发生逆变,虚气留滞,而成气滞塞不通,从而发生瘀血阻脉或血虚不荣。标实为脂液痰浊、气滞、血瘀。治疗分心脾气虚、心阴不足、心阳不足、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寒凝气滞六型,并分别予以辨证施治。在治疗急性肾风上,先生认为急性肾风之病位以肾为本,其标在咽喉,多为标实本虚,以实为主,虚损为病之变。证型主要包括寒毒症、热毒症、湿热症三型。治疗急则治其标,法宜宣通肺气、开解咽喉肿毒、佐以通利三焦,以行水道、驱邪扶正,益肾为主。对于虚损性肾风,先生认为本病以肾为本,咽喉为其连姻,因此咽喉是发病之源,其发生发展,以内因为主,外因侵犯可引动内在邪毒,互结而发。治疗上,分四型证治,包括喉肾相关证、水湿肿满证、浊毒瘀结证、阳虚瘀浊证,临证明辨虚实,以清上、益下为原则,法宜祛邪扶正、益肾透络为要,并需根据兼变证灵活变通。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路志正

1934年其伯父年创办医校,遂正式学医,并拜师山西省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 1939年毕业后悬壶乡里,解放后参加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 1973年他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1981年参加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的创办工作,任室副主任,从事痹证的科研和医疗工作。 1985年调内三科,从事胸痹的临床研究。 他对眩晕、胆结石、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妇科经带胎产、不孕等疑难病症,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他治疗眩晕经验的专家系统已应用于临床。他潜心于痹证,胸痹的临床研究,“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其参加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课题分获中医研究院二等奖和三等奖。以他为副主任委员的中医痹病委员会与辽宁本溪中药三厂共同研制的痹病系列新药:痹冲剂、寒湿痹冲剂、湿热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均获国家新药证书。并曾于1992年主持召开了国际中医心病学术会议。 1979年以来,培养研究生12名,1991年10月作为全国中医师承制导师,培养中医学术继承人二名。 他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老年康复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他参加编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医论医话荟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主编《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痹病论治学》等书。在《中医杂志》等全国中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陆广莘

陆广莘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颛桥镇(今上海市闵行区)。1945年初师从家乡老中医马书绅学习中医,先后从师于上海名医陆渊雷,江苏名医章次公和徐衡之。1948年开始行医,1950年组建颛桥联合诊所。1952年应考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录取后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五年。1957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工作。1980年被聘为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1983-1991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任副主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任业务副所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受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10月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学术著作《中医学之道——陆广莘论医集》、《国医大师陆广莘》。 陆广莘同志学贯中西医学,曾主持“肝血风瘀”和“脾津痰湿”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多项部级成果奖;他尖锐地剖析百年中医困惑的根结,将中医药学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提出重建中医主体价值体系,积极倡导健康医学的理念,奠定了我国健康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16字中医出路箴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自强不息,超越包容”,构建了中医美好的未来。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刘炳凡专家

基本资料刘炳凡,湖南汨罗人,中医专家。著有《脾胃论注释》(下卷)、《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主编有《湖南省名老中医医案选》(一、二集)等。 中文名称:刘炳凡 出生地:湖南汨罗 民????族:汉 国????籍:中国基本资料(3)刘炳凡  姓名:刘炳凡  职业:中医专家  籍贯:湖南汨罗人简历  1928年从师学医,1933年起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和湖南分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著有《脾胃论注释》(下卷)、《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主编有《湖南省名老中医医案选》(一、二集)等。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李今庸

李今庸,男,1925年出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学家、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泰斗。人物简介1成就及荣誉1991年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知识广博,中医药学理论根基深厚,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善于将中医药学理论用于临床实践,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治疗各科疾病,尤其长于治疗内妇科疑难重证,如咳喘、鼓胀、水肿、血证、结石、中风偏瘫、癫狂以及月经不调、白带、崩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先后讲授过《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中医基础学》等。撰著有《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金匮要略讲解》、《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古医书研究》、《舌耕余话》;主编《新编黄帝内经纲目》、《金匮要略讲义》、《湖北医学史稿》、《中医学辨证法简论》、《奇治外用方》、《内经选读》、《黄帝内经索引》等;论文有《论黄帝内经的营卫理论》、《论“穴位”在人身中的重要意义》、《楚医学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我国古代对“脑”的认识》、《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再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成败》、《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考》、《咳喘论治》、《二陈汤的临床运用》等数十篇。2人物传记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一位身形瘦小的老人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他叫李今庸,88岁。今庸老先生不是《笑傲江湖》的金镛,但他是一位老中医,一位中医世界里的金庸。在很多中年医生心里,李老是一个传奇。据说当年李老问诊看病,由于病人太多,当地派出所每天不得不派一名警察来维持秩序。李老不仅医术高明,更敢于仗义执言,在中医界是一个响当当的为中医说话还敢大声批评中医的汉子。因为家里开诊所,13岁时李今庸就开始跟随父亲学医,当时的教材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等经典,75年过去了,李老说自己小时候学习中医“没有走一点弯路”。李老喜欢读书,从经典之作到后世之书。要想学好中医,做一名好中医,李老说一定要记住这四句话:“熟读经典,广览群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我主要搞的是古医书的训诂学,纠正它的错误,我还是有一点体会。”一生酷爱读书,爱想问题的李今庸治学态度极为严谨。说起中医的发展,他激动:“中医学发展就要纠偏,我们大学里很多在强调中西医结合。要再这样下去,中医就完了。它根本不可能结合!”八十年代以前,李老说他也拥护中西医结合,几十年过去了,他不断反思,发现所谓的结合,结果只是把中医弄得支离破碎,把中医彻底西化。“后来我写了一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医学的发展方向》,率先提出来研究中医要按照中医学的内部规律。”今年已经过了八十八,李今庸老先生还在坚持写作。我看见他掏出一个信封,里面全是他看到的关于中医问题的报刊剪纸。“写得好不好,后人判断。我已经活不了好长了,就是想给后人多留一点东西,一点我的思考。”[1]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焦树德

焦树德(1922-2008),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创建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名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相继创立了“尪痹”、“大偻”等病名和方药,在风湿病、强脊炎、股骨头坏死等疑难病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尪痹之父”、“风湿救星”,其主要著作《用药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子的必读著作。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邓铁涛

一、邓铁涛教授简介邓铁涛,男,1916年出生,汉族,广东开平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终身教授。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8年正式从事中医医疗;1956年起在广州中医学院从事医、教、研工作1962年、197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两次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中共广东省委高校工委等五个部门联合表彰,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2001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受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被遴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担任第1、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术思想:①五脏相关。1961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认为五脏相关学说是基于中医基本理论,符合中医临床实践需求的应用理论学说。相比五行学说,五脏相关更加能够准确表达中医五脏关联,更加注重“中医五脏系统相关”在实践中的动态性、多维立体特点和临床特异性。②寒温统一辨证论。强调伤寒学说孕育了温病学说,温病派是伤寒派的发展,倡导寒温融合以构建中医发热病学。③气、血、痰、瘀相关。临证重视气血的调理和痰瘀的辨治,推崇王清任、王孟英、叶天士等医家学说。认为痰与瘀都是津液的病变,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都是致病之因素,常相互为患,因而提出了“痰瘀相关”的学术论点。④构建中医诊断学科。中医自古以来并无诊断学科,望、闻、问、切称为“四诊”,而辨证则分散在医经、方书之中。1956年邓铁涛提出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四诊与辨证部分内容独立出来,加以系统化形成独立的学科——中医诊断学。⑤提出“临床史观”。要求研究医史学者不可脱离临床,才能准确地分析史论和史料;要求临床家认真研究医史,才能从医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分辨理论、学说的长短,有所发明创新。代表性学术论著:编著《学说探讨与临证》《中医诊断学》《中医近代史》等著作10余部;发表“评改造中医方案”“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等学术论文190多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主持“重症肌无力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近代史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曾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查看全部课程

此讲师暂时未发布课程!

国医大师晁恩祥

晁恩祥,男,1935年出生,汉族,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支边到内蒙中蒙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现为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擅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研究方向从医50余年,主要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中医内科、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及急症的临床研究,对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CVA)、COPD、肺心病及并发症、肺纤维化等肺系疑难病和肺系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慢性胃炎、顽固性肠炎、溃疡病、老年性便秘等消化系统、肝胆系统、老年性疾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学术兼职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继承人工作指导教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中医内科肺系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秘书长,急症学会主任委员,内科肺系病专业学术主任委员,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学会理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专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咨询专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学委会委员;浙江名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中医药养生首席指导专家;《中医杂志》、《中医急症杂志》、《北京中医》、《中药新药临床药理杂志》等8种中医药杂志的编委及主编。学术思想晁恩祥教授学术上重视理论与临床的联系与指导,重视继承与发扬,重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两法,中西医并重,中西链接;认为当一名中医更应注重不脱离临床,临床是为学术发展、经验的积累及科研教学提供了基础,敢于去面对疑难病探讨规律,重视要正确面对中医药不良反应。对呼吸、消化系统疑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尤专于肺系病的诊治,对中医肺系疾病的理论造诣颇深,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肺系病发病的特点,在临床中发现了风咳、风哮等一系列风邪为患的肺系病的特点,在国内首先创立了“从风论治”风咳、风哮的学说,从风立论,以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挛急等为基本的病因病机,独自创立“从风论治”应用的“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降气平喘”法治疗风咳、风哮等肺系病的独特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并与西医之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症状学、病因、病机证候学、理法方药、证治规律等方面对肺系病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中医学界的认可和引用。科研成果曾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次参加卫生部、科技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市及国家自然基金、中医药学会等政府部门及学术团体关于中医规范、标准制定及成果、课题、标书评审及研究生答辩等工作。承担2007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薪火传承”项目“晁恩祥名医传承工作站”。获奖情况曾获省、部科技及荣誉奖励多次,如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图书提名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三等奖两项等等。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科协“全国防治非典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获中华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获中日友好医院“防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表彰。2019年9月,晁恩祥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1] 主要论文[1] 晁恩祥,王鹏宇. 试论下法在内科急证中的运用[J]. 新中医,1983(05).[2] 晁恩祥. “千口一杯饮”治疗阳痿有妙用[J]. 北京中医,1986(03).[3] 晁恩祥,王秀珍.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水肿的治疗[J]. 中医函授通讯,1985(01).[4] 晁恩祥,王秀珍. 原发性肾小球所致水肿的治疗(续)[J]. 中医函授通讯,1985(02).[5] 晁恩祥,张纾难. 肺痿再辨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05).[6] 张洪春,晁恩祥. 祛风解痉平喘汤治疗哮喘病的药效学机制[J]. 中国医药学报,1996(03).[7] 张纾难,王辛秋,李兰群,韩春生,晁恩祥. 益肺化纤方治疗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9(06).[8] 张纾难,李兰群,张洪春,韩春生,杨道文,晁恩祥. 益气润肺化瘀解毒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3).[9] 杨道文,张洪春,晁恩祥. 泻浊纳气汤对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5).[10] 晁恩祥. 再谈中药不良反应问题[J]. 天津中医,2002(04).[11] 晁恩祥. 中医温病学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J]. 中医杂志,2003(09).[12] 晁恩祥.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治法运用[J]. 首都医药,2003(20).[13] 晁恩祥. 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诊治初步意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04).[14] 晁恩祥. 咳嗽变异型哮喘证治[J]. 世界中医药,2006(01).[12] 晁恩祥. 慢性阻塞性肺病若干问题之我见[J]. 江苏中医药,2006(07).[13] 晁恩祥. “风咳”证治探要[J]. 江苏中医药,2008(07).[14] 晁恩祥,姜良铎,王承德,刘清泉,张纾难. 中医急诊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12] 晁恩祥,孙增涛,刘恩顺. 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J]. 中医杂志,2013(07).出版著作担任主编有《临床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手册》、《今日中医内科 中卷》及《中医急诊医学》、《碥石集》(第二册)等;副主编及参加编写过《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临床用药须知》等

共2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国医大师何任

何任,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他是金匮研究第一人;  ●他26岁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  ●他创立的“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治疗肿瘤12字原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屡获奇效;  ●他是“十老上书”的领头人、“八老上书”的参与者,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呼吁;  何任为中医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中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这对多培养中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不够的。早在1947年,何任就创办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将平时读书、临证心得,整理成《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等函授教材,初步积累了办中医教育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在主持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工作期间,率先开展中医函授教学,于1957年6月在学校内设立函授教学部,招收在职内科中医师等函授学员400名,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大组座谈,印发学习资料和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全国中医界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医函授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中国的高等中医教育是在实践中摸索、逐渐建立起来的。50年代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院,但对怎样搞好高等中医教育仍无较完整的经验可供借鉴。从教育计划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方法到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安排,都处在摸索中。何任在担任了浙江中医学院的领导职务以后,亲临教学第一线,给学生讲课,批改作业,带学生临床实习。前后讲授的课程就有《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多门。他每上一堂课都认真备课,并十分讲究授课艺术,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条理清楚,说理透彻,深受学生的好评。何任还非常注意按照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善于从实践中找出规律,加以总结提高。他认为,中医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因为中医不少理论常常是取类比象,还有不少问题难以口授,需在实践中体会,掌握。例如脉象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所以学生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就应该注意早临床、多临床。1956年、1964年他分别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对中医进修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初探》两篇研究中医教学的论文。  近40年来,何任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从学校的学制长短、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学生工作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他长期坚持临床医疗,经验丰富,屡起沉疴;在教学、医疗之余,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出版了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等7种,在中国外中医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是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会长,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何任还是第四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五、六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起,为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中医教育事业,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等职,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桃李满天下。

共1个课程 查看全部课程

联系方式

电话:4008080911

邮箱:info@orimed.com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VIP特权
微信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