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冠中医对策网络交流会
143 免费
共12课时
日本综合南东北医院质子治疗中心:探索肿瘤治疗新境界
1008 免费
共1课时
方氏头针结合推拿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3 免费
共1课时
2024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四季大会·夏季大会
3 免费
共0课时
韩晶岩:中西医结合 探索改善微循环障碍的新策略
3 免费
共1课时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的韩晶岩教授专注探析中医药改善微循环的机理,研究重大疾病难治环节的病理基础和生物学机制,特别是专注于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论科学内涵,以及复方中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理,为推动中医药改善微循环相关疾病和药物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在我们演播室,特别有幸邀请到韩晶岩教授。韩教授,您好!能不能首先面对我们的镜头来和大家打个招呼?韩晶岩:大家好!主持人:韩教授,能不能首先请您和我们聊一聊什么是微循环?韩晶岩:在我们体内,心脏跳动推动着血液在血管里循行。这个血管有两大类:一类是直径在200微米以上的血管,叫大血管,它分成动脉和静脉。还有一类,直径到了100微米以下,到10微米左右,这个直径是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这样的血管叫微血管,它包括了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静脉、微静脉,这一些血管群。微循环是在肉眼看不到的血管里循行的血液,血液里的气体和营养物质与周围组织的交换,它营养我们全身的各个脏腑,我们所有的脏腑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都是血液到了微血管之后,与周围的组织交换来提供的,所以,它非常重要。临床上,心血管的心梗、脑血管的脑梗、感染性疾病、肺水肿、脑雾等,都与微循环障碍相关。而微循环障碍疾病又缺少有效的治法,所以,它就影响了我国的民众健康。主持人:那现如今,我国对于微循环的研究在国际微循环领域中有着怎样的位置?韩晶岩:1975年,在世界上就有了微循环大会,每四年分别就在欧洲举行一次、然后在亚太举行一次、然后再美洲一次,每四年举办一次,加在一起是12年轮一轮。轮了三轮,(成立)36年的时候,中国只有参加的份,都没有举办过。2023年9月20日到24日,第十二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在中国办了,我是组织这次大会的主席。我是从1996年参加了第六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在慕尼黑。到2001年,就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七届。2004年,参加在美国密尔沃基的第八届。2010年,在法国的第九届,然后日本的第十届、加拿大的第十一届。通过这些微循环大会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几个特点,美国的微循环,它主要是以技术创新为主,比如说血管扩张、内皮损伤、渗出、出血是什么机制,美国是干这个的。欧洲也是干这个的,研究微循环的技术和微循环的病理基础。但是,日本是通过研究微循环障碍的设备,用微循环障碍的技术,去观察各种疾病跟微循环障碍有什么关系。而我们国家去研究各种疾病,微循环障碍什么规律,特别是中国特点,用中医药去改善微循环。所以,我们的国家微循环在国际上的最有优势的地方,是用中医药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和机制。主持人:那您刚才也是提到了我们的第十二届世界微循环大会是在中国举办的,而且您刚才也提到了,作为这次我们大会的主席,那您认为这次大会在中国举办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韩晶岩:我参加了1996年以后的所有的微循环大会。到第十届微循环大会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三场卫星会,到第十一届,也有一个专场,但是,一个专场只有4个人报告,我们最多的是在第十届微循环大会,在日本的京都,有12个人报告。但是,到加拿大那届,只有4个人报告,其中,3个是中国人。但是,这次大会,我们一共有160多个中国人在大会上报告。在这个世界微循环大会的不同层次,就是主旨报告一共是5个,中国人有1个;获奖报告有3个,中国有1个;午间报告有3个,全是中国人;专题报告41场,中国主持了13场;青年报告有7场,中国组织3场;包括了壁报180多名。在500多个报告里,口头报告人里,中国就占一半。所以,这次世界微循环大会在中国召开,等于中国的微循环集团性地进入了国际微循环大会舞台的正中央。原来都在边缘,这回到了正中央,而在这里报告最多的内容是中医药改善微循环,就是将中医药以正规的方式,在正规的场合,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了展示。主持人:那其实可以说此次在中国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其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也展现了我们的中国力量,在这一次的大会上,我们有很多的成果已经是让世界知道和了解了,那在这次大会上,您的团队在这个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领域展现了哪些成果呢?韩晶岩:首先从报告的层次上,大会午间报告有3个,我们就做了两场,一场是心血管,一场是脑血管,这些疾病,复方中药怎么改善的,都是我的弟子(学生)来做的报告的,而且每人报告是40分钟。在专题报告里,专题报告在世界微循环大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次,在这41场里,中国有了13场,而在13场里,我们北京大学就有6个人做报告,每个人是20分钟。然后,一般报告、壁报等等。最终,大会选出了15份青年获奖者和15份壁报获奖者。我们的团队有2个获得的青年奖,有6个获得了壁报奖。在整个世界微循环大会主场,发挥了非常好的交流作用。我们的研究都是中医药,使中医药研究进入主流社会,受到了专家的认可。主持人:那我们知道您是在2004年9月份的时候创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那今年正好是2024年,韩晶岩:对,20周年。主持人:对,中心已经成立20周年了,那这20年来我们中心的一个发展情况是如何呢?韩晶岩:我是(2001年)12月26号到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去访问。当时,医学部长是韩启德院士,当时主管科学研究的是柯扬,后来,当上我们医学部的常务副主任。我就提出了北医未来在哪个领域要有重点发展。(韩启德主任)他说一个是干细胞,一个是心脑血管,还有一个就是中医药。校长提出北大医学部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干细胞我不涉猎之外,心脑血管和中医药都是我涉猎的,所以,我特别感兴趣。我就参观了北大的心血管研究所。最后,我就给韩启德主任写了一封信,我在北大没有看到能够观察到动态可视化微血管的设备和技术,这个,需要补上。我就通过跟学校的交流,动员学校跟企业、天士力联合。因为,天士力是搞中药改善心脑血管药物的,它希望在破解的时候,用动态可视化微循环理论来破解。而北大是想搞中医药和心脑血管的,但是,他又没有破解这个的“瓷器钻”,就是动态可视化,所以,他们一拍即合。就在(2003年)1月5号签约了,设备由企业投入,位置由北大投入。经过(签约后的)一年的努力,就建成了,建立了动态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原来的研究都是平面的,原来的医学研究都是看一个组织,看一个蛋白,这么去看,都是静态的,一个时间点,甚至是死的。而我要看的是流动的,是活体的,是动态的。因为,微循环是血液的循行的过程,它是个动态的,这个研究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要从二维,到立体的,这叫三维,再加上时间轴,这叫四维。所以,微循环研究,是把平面的研究提升到了四维,立体的、动态的,这样的话,我们在看疾病的时候,就看的跟原来疾病的本质类似了。我们这个中心就建立了这样的技术,当时的水平跟全世界最高水平是一致的。主持人:那这20年来,您率领着我们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在我们的血瘀和活血化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韩晶岩:因为微循环是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是个复杂的体系、复杂的变化。我们人体的细胞,一个细胞有6700多个蛋白。我们的体内有40兆个细胞,所以,我们人体像天文数样的一种网络,就是我们人体的结构,这个网络的异常就是疾病的本质。需要对网络的不同点进行综合调控,这就需要中药的多个成分。而且这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不是一个时间段,是持续的、动态的变化,就需要对疾病的不同的过程进行分别调控,中医叫辨证论治。你用静态的方法破解不了,必须用动态的、可视化的才能破解。血液在血管内循行不畅,这就是微循环障碍,它叫血瘀,中医把微循环障碍叫血瘀,而且叫成血瘀的时候,就把它分成五大类:气虚、心脏收缩力差,推动的血行速度降低,这是气虚不行血。生气,动脉收缩扩张,叫气滞不行血。热毒,损伤血管、白细胞黏附、内皮损伤、渗出、出血,这叫血热血瘀。寒冷,就是天冷的时候,或吃冰糕的时候,皮肤有温度感受器,天一冷,温度感受器就活化,血管就收缩,血流不畅,这个叫寒凝血瘀。介入、外伤,这叫外伤血瘀。所以,中医对血瘀、活血化瘀要分成五个体系,对每个体系都破解之后,对相关的心脑肝肾肺这些疾病的治疗的法则都有,临床疗效都有。中医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理论,这样的法则,为什么发挥这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的点。我们用动态可视化技术,去破解中医的血瘀、活血化瘀理论的科学内涵,这个就是我们这20年做的事。主持人:那刚才,其实我们也是谈到了五大体系。首先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气虚血瘀,还有补气活血,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韩晶岩:特别好的问题。在微循环障碍这个领域,这是第一章,叫气虚血瘀和补气活血。为什么要研究它?在我们国家,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很高。冠心病是因为心脏的冠状血管堵了。血管堵了,这个血管的末端、下游,它的血流是不通的,对吧?主持人:对韩晶岩:而血液内含的是什么?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血管一堵,血流的末端,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没有了。氧气和营养物质是什么呢?氧气是呼吸来的天之气;营养物质是吃来的,所有的海产品、陆地上来的蔬菜水果、瓜果梨桃等,这叫地之气。天之气由肺吸入,地之气由胃肠摄入,中医叫脾胃摄入。它俩合在一起,中医叫宗气,就是天地之气之合,这是中医理论。也就是说,在血管堵的时候,末端宗气就少了。少了叫不足,不足叫虚。而气不足这种状态叫气虚。这是中医讲的理论,气虚,就是氧气、水谷精微,因为血管堵而不足了。但是,它不足,跟行血什么关系?这个一直没有破解。中医理论就在讲,气虚就不行血了。为什么气虚就不行血呢?我们经过20年的研究,共发了18篇SCI论文,就是英文论文,揭示了什么道理呢?氧气、水谷精微在细胞内有线粒体,咱们高中都学过,通过线粒体和电子传递链,最终氧气和水谷精,就是中医讲的气,产生的是一种能量的最高形式,叫ATP、三磷酸腺苷。气一足,三磷酸腺苷就多;气一虚,三磷酸腺苷就少,就是这样一个关系。那么,这个三磷酸腺苷ATP是干啥的呢?细胞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它需要支撑,这种支撑,叫细胞骨架。这细胞骨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颗粒状的、小球子、砂子粒;一种是在有ATP的时候,气足产生ATP,将砂子粒状的细胞骨架连成的一条链。砂子粒叫球状细胞骨架;连成一条链,叫丝状细胞骨架。丝状细胞骨架拧麻花,就是我们心肌的基本结构。心肌,一种叫粗丝,一种叫细丝。细丝、粗丝一滑动,心肌就收缩了。我们讲的心脏的行血是靠心肌收缩完成的,而心肌收缩是靠心肌的细丝和粗丝的滑动,而细丝、粗丝的结构是靠气产生ATP来支撑的。所以,中医理论,气产生ATP,组装丝状骨架,维持心肌的行血,中医理论叫气行血。这是第一章。什么时候气虚不行血呢?就是冠心病的时候,血管全堵或半堵,末端的氧气、水谷精微没了,气虚了,ATP少了,细胞骨架由丝状的,脱落成砂子粒了,心肌的结构也断了,原来的细丝、粗丝都变成砂子粒了,这种心肌结构断,是因为气虚来的。气虚的时候,它就没法活动了,它就不行血了,表现在体表,叫心功能低下。那么怎么治呢?用欧美方法治,就是强心。地高辛就是强心的。强心是耗能量、耗ATP的。耗的结果是细胞骨架进一步断,心肌进一步损伤,所以,强心药可以增加心功能,但是,增加致死率。而中药不是,中医药从心功能低下,推测出来是心肌结构断了。心肌结构断是因为ATP不足了。ATP不足是气少了,所以,它是靠补气。补气之后,恢复能量,恢复结构,然后完成行血。这个理论叫补气行血。代表药就是人参、黄芪,这就是补气药。但是,单用补气药还不行,因为,我们知道,氧气、水谷精微产生ATP需要一个全过程,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的传递链,对这些过程都需要调控,而补气药黄芪只调控最后一个环节。电子传递调不了,就需要丹参。丹参解决电子传递,但是,对三羧酸循环又调不了,需要三七解决三羧酸循环。所以,中医叫做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发挥了补气行血作用。这个研究我们获得了2018年的中西医结合学会,叫“芪参益气滴丸补气行血的作用机理”,这个理论的一等奖。但是,这个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冠心病、心肌损伤之后,它会发展到心衰。我国冠心病的患者每年介入量是130万人,把气虚,(血管)闭锁的状态通开。通开之后,这130万人,有90%活了。但是,活的90%的人,有32%进入心衰。心衰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周围水肿。损伤的心肌,重塑变成了纤维化。气虚的时候在心脏是不行血的;在微血管呢,微血管气虚的结果,血管那个连接的缝隙开了,水都漏出去了,漏出去,叫血管周围水肿;停在血管周围,叫液体潴留,而液体潴留是心衰的主要病理基础。这个环节,中医叫气虚不固摄。在心脏的气虚,是不行血;在血管的气虚,缝隙开,水漏出去,叫气虚不固摄。就像你家水管漏水的时候,水管子漏水,来的水暖工给修水管子只有一个方法,把水管子补上。但是,在医疗领域里,几乎很少有医生想起来在血管周围水肿的时候,给你补水管子。想的什么呢?想起给你血管中的液体量放一放,利尿;想起给液体增加点蛋白,增加点浓度。中医药不研究液体量和液体浓度,就研究水管子。把水管子补上,这件事中医理论叫固摄。巩固的固,摄取的摄。什么叫摄呢?就是血管本身让水漏这种能力叫摄。把这种能力加强了,叫固。所以,中医理论叫固摄。通过黄芪补气,就能够固摄。固摄的结果,本来应该漏的水,它就不漏。不漏结果,心衰就不存在了。所以,中医理论,在心脏,补气行血;在血管内皮,补气固摄,就解决了心肌损伤和血管漏水这两个重大疾病的核心理论问题。这种原创的补气固摄理论就进入到了“2021年的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主持人:刚才我们是分享的第一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二章,是气滞血瘀和行气活血。在这方面有哪些的研究成果?韩晶岩:我先告诉你一下,这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理论。我们知道,生气了会头晕头胀,会血压高;生气了,会上便所,这在中医里都叫气滞血瘀。为什么,生气会引起这个病?为什么用行气药去解决?一直没有被破解。我们就开始破解这个理论。我们就建立一种生气的模型,让大鼠生气,怎么生气呢?今天给它振荡,明天给它夹尾巴,后天给它笼子整斜了,大后天给笼的辅料弄上水,给它灌凉水等等,都是为了让它不舒服。中医讲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叫七情。七情作用在人体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抵抗的能力,叫疏泄,就是人体在生气状态下,能够维持气血津液这些物质正常循行的能力,叫疏泄。生气的时候,你不能疏泄,中医叫肝失疏泄,气停叫气滞,血液停叫血瘀,水停叫痰饮。我们发现,生气引起的血液循行不畅,最关键的环节是动脉系统异常,这个动脉有肉眼能看到的大动脉,有看不到的直径在100微米左右的微动脉和小动脉。生气的时候,会引起动脉系统的异常性地收缩、扩张。收缩的时候,血流是不畅流的;扩张,重新改善血流,缺血再灌注,而这种状态,中医把它概括为气滞不调血。突然生气、过分地生气,长期地生气,血管,特别是动脉收缩,血流不畅。舒张,再灌注。就是这样一种病。我们都知道,一紧张,交感神经就兴奋,兴奋的结果,小动脉就收缩了,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影响了蓝斑的多巴胺羟化酶的活化,活化的结果使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就收缩。收缩的结果,造成了血流不畅,这个过程叫气滞血瘀。而用中药,中药历史上,(治疗)生气、月经不调的是逍遥散,(治疗)生气引起的腹泻是四逆散。等等这些药都含有柴胡。柴胡是行气药。行气活血通过蓝斑的抑制,把血管收缩给缓解了,就解决了生气引起的高血压,生气引起的腹泻,生气引起的月经不调。主持人:这是我们第二章的内容。让我们来说说这个第三章 是热毒血瘀,还有清热凉血,能不能请您来给我们分享一下。韩晶岩:这个也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美国新冠肺死了一百万人。为啥呢?美国人不用中药治疗新冠肺,但是,中药大部分都用了。这就是中医的热毒血瘀理论。中医的热毒血瘀也不仅仅是新冠肺,比如说支原体肺炎、浓毒症,包括外科手术之后腹腔感染,这都叫热毒。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作用在我们的固有免疫系统。这种免疫表现在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受体,这个受体叫TLR4受体,这种受体(的发现)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是,细菌内毒素、外毒素、病毒S蛋白,包括这个支原体都可以作用在TLR4 或TLR2受体,白细胞就活化,白细胞表面有选择素,叫白细胞选择素、L-选择素。血管内皮有选择素,叫E-选择素。这个选择素都表达之后,白细胞就不在血流里跑了,就在血管壁上滚动。滚动结果,粘附分子也表达了,白细胞叫CD11b,血管内皮叫ICAM-1,白细胞黏在血管壁,引起致热源释放就会发热。然后,炎性因子释放。白细胞黏在血管壁,损伤血管壁,水漏到血管外,停在血管和肺泡之间,使肺和肺泡之间的距离加宽了。肺的微血管损伤是黏在血管里的白细胞造成的,所以,根本的治疗是把白细胞拽下来,中医有,叫清肺热。《伤寒论》里的麻杏石甘汤,灌胃六小时之后,黏的白细胞都被拽下来了。所以,也不热了,渗出也不渗出了。但是,热再往下,水就漏出了。水的漏出,一个在肺漏出是间质水肿;在胃肠漏出,那就是恶心、吐;在脑漏出,就是脑雾,是脑的微血管渗出。这个时候用清营汤,就把脑的微血管渗出解决了。然后,基底膜损伤,红细胞漏出,叫出血。出血再有血小板黏附,叫DIC,那就死亡的前兆了。中医有犀角地黄汤。中医的热毒理论,把这个热病分成四个阶段,叫卫、气、营、血。在卫分,就清除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用银翘散、桑菊饮;在气分,用麻杏石甘汤。到营分,脑袋进水了,就用清营汤。到血分,DIC就用犀角地黄汤。这是中医的理论,它是动态地治疗微循环障碍的,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四个关键的环节,所以它有效。主持人:刚才我们聊这个第三章的内容,我已经是受益颇丰了。那我们来聊聊第四个寒凝血瘀,还有温经活血,又有着怎样的研究意义呢?韩晶岩:前年的诺贝尔奖,医学生理学奖,就奖给了一个叫温度和压力感受器。这个感受器有两种,一种是感受24度的,一种感受4度到8度的,TRPM8、TRPA1,这是我们的皮肤黏膜下面的感受器,它在内脏感受压力,也感受温度,在皮肤,就感受温度。寒冷的时候,低温这种要素刺激了皮肤黏膜的时候,我们体内的温度感受器就活化,它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作用在小动脉的平滑肌上,小动脉就收缩。动脉收缩,一摸脉就是紧脉。小动脉一收缩,血流就不通了。血流不通,手脚就凉了,后背就凉了。所以,寒冷时,你的第一感觉是手脚凉、后背凉。它是讲,寒这种外来因素,它叫寒邪,客于脉,就侵犯到脉上了,脉收引。脉收缩,就血流不畅。血流不畅,就疼痛。这寒这个要素引起的血流不畅,叫寒凝血瘀。寒凝造成的皮肤和黏膜血流不畅,使肌肉疼痛,肌肉疼痛,这就是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它不是细菌、病毒,是寒冷。所以,你怎么预防呢?就是戴帽子,穿棉袄。防止温度直接影响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就多穿衣服就行了,但你已经不畅了怎么办?赶紧吃中药。吃什么中药呢?把血管通的中药,叫桂枝。把这个血管内外停的那些代谢物发出去,这叫辛温解表,那是麻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就给我们创了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就是解决寒冷感冒的。还有一种寒,夏天吃冰糕,一口气儿吃三个五个,肚子一定会疼的。因为,胃肠里,特别是胃,也温度感受器,它一活化,胃的血管就收缩。胃的血管收缩,就突然肚子疼。那时候,怎么办呢,给你灌点姜、灌点附子,那叫理中丸、理中汤,就不疼了。特别是在黑龙江,冰雪天地,在外边,零下30度、40度的时候,手脚就冻伤了,这时候用啥呢?用当归四逆汤,它把血管通了,让血流恢复。所以,这些理论就是寒凝引起的血瘀理论,用温经活血法改善寒凝血瘀的中药治法的科学内涵,非常有效。主持人:其实,刚才听了已经是讲了四章的内容了,那么,我们请您来和我们讲讲第五章的内容,是伤害血瘀,还有活血化瘀的原理?韩晶岩:伤害血瘀,以往都是针对的外伤、跌打损伤、交通事故、刀枪剑戟伤。那么,现在的社会里,这些已经很少了,多集中在医疗外伤,比如手术,比如说介入,把闭锁的血管打开。虽然,血管打开了,但血管内皮、基底膜也损伤了,就引起出血。这个叫外伤血瘀,现代医学的治疗就没有太好的方法。因为,它是微血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怎么治呢,中医把它也归到这个血瘀的范畴。中医在治疗的时候,特别是针对这种损伤的血管再通,这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有办法治的。我们拿心脏来说,心脏血管堵了,把血管通了。通了之后,微血管损伤,又渗出、又出血,这时用中药,用丹参了,三七了,包括冰片,就叫复方丹参滴丸,非常非常有效。这样的改善作用,叫活血化瘀。主持人:那现在,在我们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我们的学者,对您的研究成果是持怎样的态度呢?韩晶岩:首先,在专业领域是认可的。因为,中西医结合这个学会,2018年就给我们研究的《芪参益气滴丸补气行血作用机理》给了一个一等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对我们的《基于脑微循环可视化技术,揭示养血清脑制剂作用机理》给了一个二等奖。我们写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中医药》这本书,获得了出版界很大的荣誉,在建国七十周年百部科技新书,去年又获得了世界中医药学会国际贡献奖-著作奖一奖。所以,国内在这方面是认可的。但是,这个理论比较深奥,不仅是现代科学的医生没学过,即使好多学中医的医生,也缺少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所以,现在最大的任务叫转化,转化不是把他变成东西去买,是要把这种知识,已经说清楚、讲明白的中医理论,要通过媒体,更简单、更直接地向大众去传播,这就是转化,也叫传递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现在需要这样的工作,包括我们今天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做这样的工作,我呢,是把我们接触到的中医核心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这个对大家正确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发挥中药的作用,特别是在减少微循环障碍相关疾病方面的这个应用和推广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主持人:那在我们和国外的学术交流中,比如说像这个世界微循环大会这样的国际会议,您的这个研究成果,是否在海外进行这样一个传播?那我们海外的专家学者对您的一个研究成果是否接受呢?韩晶岩:我是从1992年,在日本微循环学会做的第一次报告,以后每年做报告,然后,做了评议员,在十年前做了理事。日本学会没有常务理事,十七个理事就是常务理事。我现在是常务理事之一。每年在日本的微循环学会做报告,包括(2021年)日本微循环大会的唯一一个特邀报告,就是我做的,五十分钟。(今年)我带着团队,我做一个Syposium(专题报告)《芪丹参益气滴丸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脏微血管渗出的改善作用和机理》的报告,我的一个学生也做Syposium(专题报告)《注射用用益气复脉改善心肌梗死大鼠肺微血管渗出的作用和机理的》报告,另两个学生做获奖的候选报告,在日本微循环大会,每年我们都要发声的,而我们发的声音都是中医药改善微循环的道理。在美国微循环学会,原来叫EB大会,基础医学大会,我们每年都去。在欧洲微循环大会上,两年一届,我们肯定做报告的。澳大利亚也跟我们有关系。所以,在世界微循环的领域里,不仅仅在世界微循环大会四年一届做报告,在每个国家和每个地区,我们都是被邀请去做报告,而且在世界微循环这个圈内,有个杂志《Microcirculation》叫微循环,那个期刊我是编委,负责亚洲地区和这个药理学方面的审稿。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一批中国的好的论文都在国际主流的期刊发表。我们的团队在海外的期刊,特别是在SCI收录的主流期刊,发了105篇论文,特别是有5个期刊邀请写综述,就是《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Engineering》等这些世界一流期刊。我们把研究结果汇成理论,登出来。那么,我们下一个任务就把我们这些已经发表的原著论文,已经发表的综述,下一步写专著。我们今年要出版《热毒血瘀》,明年要出版《气虚血瘀》的专著。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的研究结果,更简单地向社会进行传播。主持人:那在未来,您认为应该如何去做好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髓,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容,更好地去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韩晶岩:因为这些复杂性的疾病,包括与免疫异常和微循环障碍相关的疾病,都是我们现代医学比较困惑的,它困惑就导致了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缺少有效的武器和方法,而在这些领域里,中药有系统的理论,有系统的方法,而这些理论方法通过我们以及其它一些团队的努力,在逐渐地揭示它的科学内涵,使我们的临床医生,使我们医学生能够学习到、理解到,甚至应用到。应用到的结果就是一些外国治不了的病,我们就能治了。让我们知道的怎么预防,怎么去治疗,就减少患者的痛苦,就减少了国家医疗财政。这样的话,就推进了中国的大健康。主持人:那在我们本期节目的最后,能不能请您来聊聊,在未来如何去促进我们中西医结合的这样的一个发展?抓手在哪?韩晶岩:首先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地在一种疾病状态下,又有中医的诊断,又有西医的诊断,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加上中医治疗,这是非常非常低级的结合。高级的结合是什么呢?怎么认识疾病,现代医学界是静态的比较多,而中医是动态比较多。怎么治疗疾病,现代医学是用一个成分,去治疗“网络”,而中医用多成分的动态调控“网络”。在这个领域去结合,更高理论的。这个结合需要国家的投入,对中医的理论和作用机制说清楚、讲明白。说清楚、讲明白了,临床用了,有效了,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就出来了。第二,谁来用,医生来用,因为中西医结合不能是老百姓用,他没有处方权。医生怎么培养医生?现在是中医的院校培养中医生,西医院校培养西医生。还需要一些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但是,中西医结合人才有个缺个口,中西医结合只有学术的博士学位,没有专业的博士学位,就导致中西结合这个领域缺少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个需要国家尽快地弥补上。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中医药大学,像北中医、上中医都在做,像北大、清华、协和这样的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一定要把你们的研究本事拿出一部分来,把精力放在破解中医药原理上,这在推动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这个进度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项目,因为中西结合,它是个复杂研究,不能像现代医学和简单地中医学那么去研究,那样力度不够,需要整体的,从临床入手、基础的、动态的、多组学的、多学科的、网络药理的、结构药理的多学科,才能破解中医药原理。所以,它需要系统地研究,需要组成一个高水平的团队,系统地投入。最重要的是提高认知,就是弘扬中西结合,是用中医人和现代科学团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来解决我们国家的民众健康的问题,这是一个大战略。这种战略需要大家有高度的共识,高度的认可,有系统地实施。主持人:此次访谈,我们与韩晶岩教授共同探讨了关于我国微循环领域的医学研究及创新,特别是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血瘀与活血化瘀理论的科学内涵,也分享了韩晶岩教授及其率领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发展背后的故事。秉承以人为本、仁爱济世之心,相信韩晶岩教授及其带领团队将在中医药与微循环领域、阐明中医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方面,以及新药创制方面上取得更多的成果。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节目,也感谢韩晶岩教授做客我们节目。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中西医结合,开拓临床诊疗新思路
2 免费
共1课时
《中国中医药大会》
10 免费
共1课时
老年健康理论与实践》系 列学术论 坛日中介护学会 高龄社会健康研究院
1090 免费
共1课时
特别访谈 ▏针灸走向世界—韩济生院士学术思想研讨 主持 王少白教授
6 免费
共2课时
《老年健康理论 与实践》 系列学术论 坛
64 免费
共1课时
日中介护学会老年健康大学堂第40期《老年健康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主办:日中介护学会高龄社会健康研究院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教育分会讲座时间:2023/11月12日(星期日)北京时间14:00东京时间15:00题目:《荷兰照护体系与认知症照护》1.荷兰照护体系 2.荷兰认知症照护 3.荷兰生命公寓在中国 嘉宾:王志纲 CEO主持:杨金宇 院长嘉宾简介:王志纲荷兰贝克乐老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CEO王志纲养老工作室 创始人武汉大学 金融学工程管理硕士上海市干部培训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中国老年医学会医养结合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养老领先运营实践。专注于中国养老运营管理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https://meeting.tencent.com/dm/hcGbIhnSgEeb#腾讯会议:148-940-978复制该信息,打开手机腾讯会议即可参与
2023 中日中医药“治未病”健康论坛暨中日睡眠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218 免费
共1课时
讲者风采世中联回医药专委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回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
5 免费
共12课时
【简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回医药专委会致力于建构中国回医药事业的“医、教、产、学、研、用、播”七大发展主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回医药专委会致力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海外实践;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回医药专委会致力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新医学的传承与实践;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回医药专委会,立足国内,虚心求教、充分借鉴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精华,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原产自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回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并做好中医药文化事业向外传播的排头兵! 【Brief Introduction 】The Hui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is commit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ven major developmental subjects of "medicine, education,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ui medicine.The Hui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is committed to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and overseas practi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culture.The Hui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is commit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medicine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Hui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is based on Chinese principles, respectfully learns from other traditions with an open mind, and fully learns from the essence of medicinal practices developed by other ethnic groups. It looks out towards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the Belt and Road",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Hui medicine culture originating from the ancient Silk Road. It does its best to spearhead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al culture!
老年生理学基础
37 免费
共4课时
王拥军院长关于大脑健康的演讲,关乎每个人,闻者受益!
6 免费
共1课时
赵进喜教授主讲——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与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
8 免费
共1课时
《中医中国》6集视频
21 免费
共6课时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近日,新华社发布6集视频《中医中国》,从根脉、灵魂、蝶变、养生、防疫、生息等方面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一起来欣赏下吧!(编辑/个个)01根脉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演绎着中医药的根深叶茂,续写着岐黄之术的生生不息。一张张古方,蕴含着中医药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宝库的精华,也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发展“根脉”,是中医药古圣先贤们一代代智慧的结晶。本集由古方寻绎中医思想渊薮,是打开中医药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将带领我们开启对中医药文化的寻根之旅。02灵魂东汉时期,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与核心,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所在。古药的芬芳讲述着匡济苍生的动人故事。望闻问切的影像演绎着关乎生命的信仰。这看似简单的组合,为何能守护人类数千年?因为我们的祖先,用一条法则将它们相连贯通,代代相传。03蝶变“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药博大精深,浩繁如烟,医者在守正开新中洞见自然奥秘,在精益求精中系芸芸众生。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中医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护佑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中医视“心、身、神”为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论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信仰,其重点是人与宇宙不可分割的特性,以及平衡与和谐的需求。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中医药传承千年,与时俱进,强化内功、不断富有现代科技内涵。中医药科技力量的蝶变,也见证了中医药的复兴与自信!04养生关于生命的起源、人与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以及生命衰老的原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人类永远探究的主题。从清代十朝帝后的医疗档案所载不难看出,清朝宫廷的医疗水平相当之高,特别是在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方面,对现代人亦很有启发。《清宫医案》是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的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推动了我国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岁月风霜依然在今日的养生文化领域散发着夺目的光彩。05防疫一部中医的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抗疫的发展史。传染性病毒曾多次给人类社会蒙上阴影。我国传统中医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上溯远古,下迨今朝,源远流长。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0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收录,据可考历史记载,从东周至清朝的2500年期间,共有826起疫病记录,其中有不少疫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在众多国家中,中国是成功控制疫情蔓延的样本。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中医的参与是中国抗击疫情的独特经验。中医成功抗疫,靠的是张伯礼、刘清泉这样的中医大家,靠的是临危受命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药企,靠的是有责任心的一线医药人……中医抗疫的独到经验是中国智慧,也是献给全人类的礼物!06生息“岐黄问道,杏林读书;悬壶济世,青囊归隐。”中医药学囊括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一种人生哲学与信仰。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则是中医药的活力之源。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医药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本集诠释了中医药应用价值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时代责任和时代魅力,同时倡导中医药产业深入扎根基层市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导向,方能生生不息。
宁夏马氏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宁ICP备17001459号-1